第346章 餞行
方晴立刻說:“不是還有後院?讓他住去後院。”
祝曉敏說:“後院隻有一間庫房,就在你們兩間女知青宿舍的隔壁,土坯牆可不隔音,你确定?”
“我……”方晴變了臉色。
“這樣吧!”苗詩文抓機會給個方案,“回頭我們在你們和他們之間拉一道籬笆,兩邊隔開,也就互不打擾。”
“那……那他們就不過來?”方晴問。
祝曉敏慢慢的說:“他們跟着我們搭夥兒吃飯,我們種的蔬菜是他們在澆,好在白天你們要上工,他們也是白天澆菜,完全可以避得開。”
看來隻能這樣了。
史智國又看看另幾個同伴,隻能點頭。
謝承志見達成共識,又問:“還有沒有别的事?”
意思是,沒有别的事,可以走了。
幾個人互相看看,起來要走,走到門口才又想起來,曹麗清回身說:“我們是過來借柴禾和水。”
謝承志指指水缸旁邊的水桶:“你們可以拎兩桶過去,柴禾我帶你們去取。”
史智國向印建東招呼一聲,過去盛了滿滿兩桶水,兩人一人一桶拎着進去。
謝承志帶着方晴到内外院之間的牆後,指了放柴的地方。
曹麗清道謝:“明天我們撿了柴就還回來。”自己抱了些柴往回走。
謝承志也不再管,轉身回來。
外院裡,苗詩文在說自己的想法:“小羅烨也不願意從他們門口過,菜地裡本來也留了小路,回頭我們重新整整,讓他們父子從這邊走,也是一樣。”
想到之前羅烨的緊張,大家都跟着點頭,祝曉敏回頭看:“剛好雞窩移開了,或者那裡再開一個門,幹脆隔開。”
那就是兩個門把大竈夾在中間。
大家聽着,也跟着點頭。
剛說一會兒,裡邊又有人出來,茶缸裡裝了糧食,這個換鹽,那個換菜,來來往往很多次。
苗詩文一一打發走,無奈搖頭:“看來他們是單獨起火。”
祝曉敏笑:“帶的糧食不一樣,都怕吃虧。”
事情商量妥,晚上也沒有辦法再上課,吃過飯,大家分工,邢慶生幾個還去繼續做雞窩外的籬笆,剩下的人就去準備院子裡籬笆的材料。
宋志安有些不滿,低聲說:“我們修的院子,怎麼現在像是隻歸了他們。”
祝曉敏好笑:“這樣也好,除了他們出入從我們這裡路過,也算是互不打擾。”
宋志安想想,認同的點頭,一會兒又說:“要給羅老師他們留的院子大點,小羅烨還能撒開的跑。”
祝曉敏笑着應一聲。
哪知道剛說一會兒,方晴又從裡邊出來,見謝承志不在,張嘴就問:“謝隊長呢?”
祝曉敏指後院:“那裡。”
方晴轉身就又出去。
隔一會兒,謝承志跟着回來,嘴裡說:“理論上可以,隻是現在生産任務重,那些事隻能閑了做。”
方晴不滿:“反正我們也要砌竈。”
謝承志說:“砌竈是生活必須,牆可不是。”說完,自己直接回了外院。
祝曉敏瞧瞧,見方晴沒跟着過來,問:“怎麼了?”
謝承志“嘿”的一聲,“說籬笆不行,要求用牆隔開,我說要脫泥坯,現在生産任務緊,就說他們砌竈也要泥坯。”
這是借着砌牆,想讓别人把他們砌竈用的泥坯也打了?
祝曉敏覺得頭疼,揉着腦門兒搖搖頭。
苗詩文歎口氣:“曉敏,你還是盡早回城吧。”
祝曉敏無奈:“我走了,你們不也還在?”說着有了幾分認真,“說真的,我走了,你們還得管着這幫小子學習,之後院子界開也好,可以找羅老師講題。”
她還等着帶隊上大分呢,這個不能放松。
苗詩文好笑:“我們還說,你這是魔怔了,大家都已經高中畢業,還成天逼着大家做題。”
祝曉敏側頭問:“先不說别人,我隻問你,高中課本的知識,你都已經學會吃透?”
當然沒有!
苗詩文隻能搖頭。
祝曉敏點頭:“往年我們下了工,什麼事都沒有,大家隻能聊天打牌,是不是很無趣?人心也散,沒什麼目标,就是混日子。自從上課,生事的少了,知青點的人也更團結了,對不對?”
謝承志笑:“你這麼一說還真是。”
認真想想,倒也覺得,大家上工之餘,能讀讀書,做做題,遠比做别的事打發時間更有趣。
而這個時代,讀書也有危險,搞不好就扣帽子,用教育部下發的課本,那就絕對安全。
第二天,新來的知青還真的沒有一個人去打谷場趕拖拉機,陳旭東也不等,東西裝好就趕去了縣裡,卸了貨,又裝了前一天的渣餅,去副食品商店割了肉回來。
晚上,大家下工回來的時候,給孩子們上課的一組已經給牆的另一邊開了一道門,内院的菜地也清出一條路,連幾種菜也都已經洗好切好,肉餡都剁了出來。
于是,能下廚的幾個男知青協助包餃子,下不了手的全去了内院,把羅家父子和新來的知青界開。
就在内院還在讨論要不要搭夥兒的時候,外院裡白滾滾的餃子已經下鍋。
外院的熱鬧終于引起内院的注意,有人想過來看,卻有人看到了羅烨的身影,想到走資派父子和外院的人搭夥,又都猶豫,終于有人找借口過來借東西,看到吃餃子,吃驚問起來,苗詩文隻笑笑的一句:“上車餃子下車面,小雅很快去上大學,我們提前給她餞行。”
有人去上大學,他們踐行就吃餃子。
來探望的知青饞了一嘴口水,可沒人讓,他也不好意思坐下吃,隻得回去了。
終于,到了八月中,王小雅已經不能再拖,隻得收拾了行李,一步三回頭的走了。
知青們借着挑水果下山,也都送到了打谷場,七嘴八舌,一再叮囑寫信。
臨到上車,王小雅終于沒忍住哭出來,抱着祝曉敏和苗詩文哽咽:“我走了,你們可别忘了我,等我畢業了,我還回來,和你們一起辦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