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知青重生想消遙,扣個軍婚被鎖死

第367章 選擇了護短

   “對,我也已經答應。”馮文明點頭。

   謝承志後邊進來,歎口氣說:“這個名額,要節後才報,我就沒有着急,沒想到你會想這麼多。”

   張巧梅的臉陣青陣白,慚愧欲死,低下頭說不出話來。

   祝曉敏沉默一會兒,向謝承志說:“既然已經定了,就把名字報上去吧。”

   苗詩文等幾個男知青出去,又轉身回來,向張巧梅說:“其實大家都隻是心動,大多數還在猶豫,這個工作很容易做通。”

   祝曉敏點頭:“我們一起生活這麼久,他們也知道,我們女人在這裡不容易,當初大學名額都願意讓給小雅,一個招工指标,又怎麼會不能讓?”

   張巧梅默默流淚,低着頭沒有說話。

   祝曉敏已經沒有話再說,隻是說:“你好好休息,想想有什麼需要準備的,說出來我們幫忙,過了節,應該就能回去了。”說完,也不等她再說話,自己也出去了。

   在山坡上的時候,她已經看出這件事有問題,可是她選擇了沉默。

   到了大隊部,她已經想明白是張巧梅算計了聶一飛,她選擇了落井下石,痛打落水狗。

   張巧梅說的沒錯,是聶一飛欠了她的,同時,聶一飛也欠了她。

   這件事,其實她完全可以不說破,聶一飛受罰,張巧梅回城,事情就這麼落定。

   隻是,張巧梅算計的不止是聶一飛,還有她,還利用了知青們對她的信任,她不想這麼稀哩糊塗,更不想裝不知道。

   上一世,張巧梅也是這個時候回的城,她用的就是病退。

   病退回城,是不安排工作的,後來雖然她也進了廠,可是好多年沒有辦法轉正。

   這一世,有一個高中文憑,又是正式的招工回城,希望對她的人生有所加持。

   劉壯志和楊義亮又呆了一天回市裡去了,因為第二天就是國慶,國慶後還有兩組人要過來,祝曉敏仍然留了下來,隻是和大隊部溝通,這幾天再騰間屋子出來,招待後邊要來的女同志。

   她不想把人帶來知青點。

   三天期滿,聶一飛被放了出來,他之前被錢壯寡婦一頓抽抽成了豬頭,整張臉腫了起來,自己不能吃飯,也沒有人想管他,隻每天有人進來灌一瓢涼水。

   他被綁了三天,也餓了三天,喝涼水又竄了肚子,拉了一褲裆黃稀,被帶出來的時候,臭哄哄漏了一路,被錢壯寡婦帶着兄弟連拖帶踹的帶走。

   知青們都選擇了護短,默契的沒有說出真相,就像張巧梅說的,聶一飛欠她的,就當他還了。

   祝曉敏在接待過單位的後兩組人之後,也跟着最後來的郭紅桃一組回城,苗詩文跟着謝承志幾個送到打谷場,把一卷行李拿給她,囑咐:“看着天就涼了,城裡沒有火炕,光生一個爐子不暖和,你記着把這些加上。”

   祝曉敏也不多問,笑着答應,帶了東西上車。

   等回到單位宿舍打開,這才發現,苗詩文給她的居然是幾十張兔子皮拼成的一套被褥,灰色的兔毛露出來,下邊兔皮的一邊用布包住,用的是之前做衣服被褥剩下的最後一些灰色細棉布。

   祝曉敏摸着軟軟的兔毛,心裡隻覺得溫暖,好一會兒才收拾,把被子收起來,褥子鋪在原來褥子的下邊。

   整體參觀完成,農業局的人都開始做下一步的工作計劃,在别人都在提交生産計劃的時候,祝曉敏提出來的卻是全公社開設掃盲班。

   很快就要入冬,山裡上凍,除了養殖基地,沒有任何的生産可以完成。

   方案很詳細,鄭建業非常欣賞,主動替她聯系了教育部門,也得到教育部門的支持。

   再之後,祝曉敏馬不停蹄又趕回恒陰縣,這一次沒有直接回村,而是去了縣委,再找到教委,之後去了公社,把開設掃盲班的事情落實。

   從上到下的精神指示,通常都是暢通無阻的,方案一層層下發,到了各大隊的手裡,引來一陣不解。

   祝曉敏及時把十二個大隊的支部書記召集在一起,說了自己的想法:“我們要生産,要發展,沒有知識是不行的,趁着冬閑,我們組織群衆掃盲,以後生産中需要有人識字的,我們也有人可用。”

   一大隊就是例子,如果不是有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知青在,也做不到現在的樣子。

   書記們點頭,表示贊成,可是又再問到具體的方案。

   要掃盲就得有老師,老師呢?

   祝曉敏笑:“知青點建在了一大隊,生産也是跟着一大隊,可是知青是整個公社的知青,這件事自然交給他們。下面我要說的就是詳細的章程。”

   “讓我們都去知青點學習?那不行吧?”九大隊的書記先質疑。

   他們離的最遠,怎麼可能每天往返?

   祝曉敏搖頭:“我是想,讓知青們到你們大隊裡去,你們負責安排學習的場地,做群衆的工作。可是他們付出勞動,也不能都是白幹,我想着,不管他們到哪個大隊,都由大隊負責他們的吃住,最後再給一些糧食做為酬勞,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?”

   一般的下鄉,都是自己帶糧食或糧票,她這裡的意思,自然是由各大隊負責。

   大家聽着,低聲議論一回,就有一個書記問:“不知道一個大隊來幾個知青?一人給多少糧食。”

   一個大隊才多少人,要是四十多号知青都去吃一冬天,他們可受不了。

   祝曉敏忍不住笑一下:“一個大隊最多兩個人吧,隻是簡單的識字,讓他們彼此有個照應,至于糧食……”低頭想一下,又說,“按時間算吧,去一天,給一斤,如果你們對他們不滿意,或者他們不願意再留下,随時中止,怎麼樣?”

   一個冬天,大約三到四個月,也就是說,上滿的話,也就一百來斤,對大隊部來說,确實沒什麼壓力。

   書記們商量一會兒,同意了這個方案。

   接下來,就是做知青們的工作。

   這是整個知青點的任務,自然不限于老知青,祝曉敏把十四個新知青也召集過來,把事情說一回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