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章 皇上辍朝
皇上打開那一本厚厚的奏折,首先就被字吸引了。
“倒是寫得一手好字,看得出來,是童子功。”皇上忍不住贊道。
他不知道,給他寫奏折用的楷書,并不是張鶴遙最擅長的。
但是也足夠讓人驚豔。
張鶴遙做事,盡善盡美。
等皇上看到他上書的内容後,漸漸被吸引。
數據詳實,邏輯嚴謹,有理有據,根據現狀提出了自己的建議。
削減人頭稅,每年賦稅會少多少,對于當下朝廷财政,會有多少影響,都寫得清清楚楚。
甚至還包括了情景假設,比如遇到重大支出,如赈災、用兵,可能會受到多少影響。
然後,張鶴遙還建議皇上,如果取消人頭稅,那就增加其他的稅。
比如,運河鈔關按《運河稅課則例》征收船料稅(按船隻尺寸)、貨稅(按貨物種類),現在稅負水平很低,稅收不多,但是商人們賺取了大量的銀錢。
尤其江南運河周邊,富庶繁華,巨賈年年增加,獲利太豐。
張鶴遙認為,商賈手中太多錢,不是好事,不如借這個機會,讓他們出出血,做點貢獻,也讓他們不要膨脹,更不要讓天下重商輕農。
按照張鶴遙的測算,如果人頭稅和關稅此消彼長,最後的結果,國庫還能有更多存銀。
“好好好。”皇上看得十分激動,“雖然朕礙于鎮北王的面子,沒有因為棄娘的事情發作他,但是現在看來,張鶴遙,确實是有點東西的。”
把他放在戶部,是很正确的決定。
皇上道:“這個人,可以留給太子。不過人品方面,多少有些瑕疵……”
皇上把這些都記下來,然後讓滕文甫放進匣子裡。
匣子裡,已經攢了厚厚的一摞“評論”。
那是皇上對江山社稷的牽挂,對太子厚重的父愛。
皇上想了想後道:“明日上朝,就讨論一下這件事。希望朕有生之年,能讓棄娘,得償所願。”
給窮人,再辦一件好事。
不求名垂千古,至少他問心無愧。
他盡力了。
提到陸棄娘,皇上又道:“滕文甫,再加一道遺旨給棄娘,等蕭晏回到朝廷之後,讓她也不必等,立刻就有诰命。”
滕文甫忙跪下道:“老奴替棄娘謝主隆恩。”
“起來吧。看起來,把你也收買了。”皇上笑道,“朕不知道蕭晏日後是否也會變心,但是也隻能幫她到這裡了。”
希望那诰命,能給陸棄娘一些庇佑,讓她這一生,衣食無憂。
滕文甫想了想後道,“皇上,恕老奴多嘴,倘若蕭晏日後真的變了心,那這诰命對陸棄娘來說,就是束縛。”
張鶴遙變心,陸棄娘走得多潇灑,絲毫不拖泥帶水,直接投入新的生活。
在對待男人變心這件事上,滕文甫不認為陸棄娘會區别對待。
不管是誰,不要她的,她也不要,絕不死纏爛打。
“你說得對。棄娘也驕傲着呢!”皇上笑道,“那就再加一道,讓她和離自由。”
“蕭晏估計要睡不着了。”
“那朕就不管了。”皇上笑道,“朕舍不得的太多,但是真的管不了,咳咳——”
笑過之後,皇上揉了揉發緊的胸口,繼續看奏折。
“兩浙巡撫腦子壞了嗎?上個月的事情,這個月才報,朕若是隻能等他消息,什麼都晚了。”
“小小南越,怎麼兩年能換三個皇帝,朕都快記不住名字了。”
“山西總督,朕都說了,不用上請安折子,他一個月三本。”
“登州指揮使隻會要錢要錢,當朕是搖錢樹嗎?”
皇上越看心裡越堵得慌。
每次看奏折,他都懷疑自己帶着一群豬在治理國家。
想到這群豬還沒讓朝廷塌了,實在是列祖列宗保佑了。
再想到自己到了地下,也得保佑這群豬,輔佐太子穩住江山,皇上心裡更不得勁了。
張鶴遙和他們比起來,是鶴立豬群。
正好藥煎好了被送進來,皇上就放下折子,把藥碗裡的湯匙取出來放在端盤上,直接把藥一飲而盡。
吃了太多藥,就會知道,要趁着味覺沒反應過來,直接把藥都喝下去,否則味覺就會引起身體的強烈抗議。
“皇上,蜜餞——”
“青團呢?”
“青團棄娘說,讓您明日再吃,不好消化……”
“我還不知道,有沒有明日呢!拿來吧。”
滕文甫聽了這話,心裡有些難受,也不敢顯露出來,把青團呈上來。
皇上吃了半個。
——就算這個青團帶着不一樣的感情,他也吃不了更多。
“滕文甫,朕,有點困了。”
“老奴服侍您歇下。”
和平常不一樣,皇上不再翻來覆去,竟然很快就睡了過去。
滕文甫心裡卻七上八下,眼睛一直透過黃色幔帳看着裡面隆起的身形。
隻有當他看到那身形,有些微微的起伏時,才能松口氣。
要不,他會覺得皇上……
後來盯着盯着,他眼睛都花了,似乎都看不出來身形起伏。
真的好想——
好想伸手試試皇上的鼻息,可是他不敢。
滕文甫想喊自己徒弟進來幫忙看看,又怕驚擾到了皇上。
畢竟皇上,已經很久很久,沒有睡這麼沉了。
第二天一早,滕文甫喊皇上上朝。
一向不用人喊就起得比雞還早的皇上,竟然賴床了。
皇上迷迷糊糊地道:“今日辍朝一日,朕要睡覺。”
滕文甫大驚。
“是,是,是!”
皇上自登基以來,兢兢業業,每次辍朝,都是有其他安排,會提前通知。
先帝以及之前的皇帝,都是三日一次上朝。
到皇上這裡,改成了每日一次,十日休一天。
就這樣的頻率,皇上都從來沒有臨時告假。
這是第一次。
而且昨日明明皇上還說了,今日要商讨取消人頭稅這樣的大事。
滕文甫悲從中來。
皇上的身體,怕是不行了。
他心情沉痛,可是出了皇上寝宮,卻絲毫都沒有表露出來,依然是從前那般模樣,出去宣布皇上辍朝。
底下那些大臣,聽到這個消息,面色各異,幾乎都把目光投到滕文甫身上,想從他臉上找出些線索和暗示來。
但是,一無所獲。
朝臣各懷心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