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重生八一漁獵西北

第七百二十三章 這可是個大項目!

重生八一漁獵西北 羁中馬 9995 2025-04-19 15:37

  這次收葦把子的活,節奏快的出奇,在四小隊所有人幾乎都在努力幹打算多紮多掙錢的時候,李建國宣布結束了。

  九天時間,也算打破了這兩年紮葦把子活的極限。

  當然也不全都是四小隊紮的,四小隊有些人家裡現在還堆着大垛的葦子,打算多紮一些呢。

  在第八天的時候,兵團農場那邊的韓本忠和韓大春牽着馬車拉來了兩車葦把子,得有個四五百個。

  李龍這邊頭一車葦把子拉到供銷社的第二天,韓大春就來到李建國家裡,他給李家提來了兩塑料桶酒。

  這酒是韓本忠在呼克公路上接的。

  當時一輛拉酒的罐車出事故側翻,罐體破裂,原酒洩露,正在地頭的韓本忠把司機救出來後,那司機讓他趕緊回家拿東西裝酒——反正這酒漏了也浪費了。

  “這酒是燒酒廠燒出來拿去到北面的酒廠那邊準備勾兌的原酒。”韓大春說道,“俺家裡放了幾十公斤,這些是拿來給李叔你喝的。”

  剛燒出來的原酒,在老百姓眼裡自然是比勾兌的酒要好——當然喝起來特别辣,主要是度數高。

  這算是非常不錯的禮物了。李建國這邊收葦把子,他知道韓家是能幹這個活的,便讓韓大春回去給韓本忠說一說,如果能紮的話,按标準來,送過來隻要合格,自己這裡就收。

  韓大春高興極了,咧着嘴笑着說“沒問題沒問題”,然後就匆匆趕回去了。

  他是騎馬過來了,來的時候還是慢慢走,走的時候幾乎是縱馬狂奔的回去的。

  這個時候兵團種地雖然所有的農資都是上面下發的,職工隻需要種就行了,但年底收的時候除留夠自己的,剩下的全都上交,至于能返回來多少現金得看上面的意思,而且這算是一本糊塗賬。

  地方已經包産到戶,種多少東西交了公糧後賣多少自己做主,得到的錢是多少也是公開透明的,心中有數。

  以前兵團要比地方好。地方在大鍋飯時期,說實話是真沒多少幹活的動力,得過且過的比較多。到年底分不到錢還倒欠算正常,那時候地方羨慕兵團,至少到年底能拿上些現錢。

  現在是兵團羨慕地方,種什麼能自主,種出來的除了交公糧剩下的就是自己的,能剩多少全看自己努力的結果。

  基本上算按勞分配。

  地方的生活水平一下子超過了兵團——韓大春他們自然是羨慕的。

  今年雖然還沒到年底,但照往年來看,他們一家到年底能剩下個幾十塊錢頂天了。

  眼下能紮葦把子,一個三毛五,那還不快快的去幹?一家老小齊上陣,三五天時間弄幾百個葦把子是不成問題的。

  結果就是他們拉來兩車,一下子就把李家院子裡的葦把子數量給沖了一下。

  韓家是特别珍惜這次紮葦把子的活的機會,因此拉過來的葦把子,合格率特别的高。

  韓本忠等李建國驗收完,把一百六十七塊三毛錢交到自己手裡的時候,顫抖的手點了一遍後,激動的說道:

  “他李叔啊,咱今年年底能好好過了,也能給娃們扯布做新衣服了,這多虧了你們啊。我們這就回去,再紮一些……”

  “不能再紮了,夠了。”李建國雖然很不想讓韓本忠失望,但數量的确已經快夠了,韓家路途遠,已經來不及再紮了。

  “夠了嗎?……也行也行。”韓本忠那一瞬間臉上的笑容滞了一下,随即又笑了,“能掙這些錢也夠了。比俺連隊裡其他那些強多了,那些人家裡也就那幾十塊錢,要過一年——唉。”

  兵團職工這時候還是挺苦的,吃飽沒問題,但要說過得好,真就比不了包産到戶的農民了。

  李建國想想說道:

  “明年秋天麥子割了後,小龍弄着紮大掃把的活。今年比較多,明年應該也有不少。

  到時我看八月中旬吧,你讓大春過來,我給你們說,你們可以幹。那一個大掃把三塊多錢,紮一季也能掙不少。”

  “嘿,這個沒問題,我回去就把栽樁啥的弄好,到時就讓大春過來……這活能幹啊。這大掃把還些貴哩,一個三塊多……真不便宜,好活,好活啊!”

  韓本忠語氣裡有感歎也有羨慕。地方靠近城市,機會多,以前覺得兵團好,現在比着比着怎麼就落後了呢?

  韓本忠也沒吃飯,他也看出來李建國忙,交了葦把子後就趕着馬車回去了。

  第二天晚上李建國收完葦把子便趕到了許成軍家裡,用大喇叭通知全隊,葦把子已經收夠了,明天不再收了。

  這通知把許多人給打懵了,他們正準備蓄力大幹的,畢竟這才十天,往常紮葦把子和紮大掃把差不多,怎麼也得要一個月的。

  這時候有些人才後知後覺的感覺這葦把子怎麼少了?

  等有人從李建國那裡打問來具體的消息後,就有點慌。

  這兩年,四小隊的人已經習慣了年初開始就有人去編擡把子,秋後開始紮大掃把,入冬前紮葦把子。

  這三筆錢中至少有兩筆是全村人都能掙到的。

  有些人甚至在年初就已經安排好了年底紮葦把子這筆錢的用處。

  雖然去年和今年李龍把一部分紮大掃把的活交給到了别的村,但總的紮大掃把的活的量在增加,并沒有怎麼影響到本村人紮大掃把的利益,而且因為漲價今年掙到的錢還多了一些。

  眼下一下子聽到葦把子明年後可能就紮不了了,這才慌了。

  少一筆錢,那以後生活是不是就得緊張一點兒?

  這可不是小錢,一兩百塊錢頂其他有些村人家一年的總收入了。

  這種事情把整村裡弄的人心惶惶的感覺;有些人聽到消息還跑到李建國這裡來求證。李龍不在,不管怎麼說他和大哥關系那麼好,李建國應該知道。

  最慌的是張強,才把五百塊錢拿去承包葦溝,這邊葦把子就不紮了?這不是欺負人嗎?

  張強一腔忿怒的也跑到李建國這裡來求證——當然,他可不敢對李建國有什麼臉色,來的時候還是提着東西的。

  看在和他哥張木匠的關系上,李建國雖然沒把人直接趕走,但也沒讓張強進屋,也沒收他的東西,隻是告訴他:

  “小龍說了,上面通知以後蓋房子可能會用預制闆,那個結實,葦把子會收的越來越少。不過你那承包葦溝不影響啊,這打葦席也得用葦子,還能送去造紙廠……不影響。”

  張強提着東西有點失落的回到了家裡。

  自己已經賣了一年的大掃把,難道還要賣上幾年的葦把子?

  那打葦席是真的,但四小隊不光有葦溝,還有葦湖,小海子裡也有葦子。别人要打葦席掙錢的話,肯定不會買他的葦子,免費的不香嗎?

  那就隻剩下一個去處,造紙廠了。

  蘆葦是非常優質的造紙原料,造紙廠一直在收,隻不過價格不高,畢竟北疆這邊造紙原材料非常的豐富,除了蘆葦,還有麥草等。

  再往後,就沒造紙廠了。

  瑪縣似乎有個比較怪的現象,一直想發展工業,始終沒發展起來,三四十年間來過不少企業,換了不少,最終還是一個農業縣。

  也不錯。

  李龍把葦把子交完,該分的錢分了,該給宋明的車費也都結清,這讓宋明還有些不好意思。

  “冬天沒事還要你拉糖渣呢,别不好意思。”李龍和宋明說了說,目送他離開,這趟活就算結束了。

  他預感着明年可能就沒葦把子的活了,就算有,數量可能也會非常的少,低于五千個的話,他就不接了。

  休息了幾天後,李龍趕在頭一場雪下下來之前,去了趟烏城。

  八十年代的冬天比三四十年後要提前一些,進十一月就開始下雪。

  不像後世,可能到十二月初雪都沒下下來。

  他就想趕在雪下下來之前,把烏城那邊的事情辦完,接下來冬天就可以休息一下了。

  能不跑盡量不跑,這時候冬天冷的白天都能到零下二十七八度,晚上到零下三十度都很正常。

  呆在有爐子的屋子裡多舒服,就像去年前年,如果不是生活所迫,他才不會天天去砸冰窟窿逮魚呢。

  誰不想在大冬天窩在暖和的屋子裡?

  李龍吃過早飯就開着吉普車往烏城跑。這回他沒在北庭停留,一來沒啥事情,二來也沒東西給錢主任送,後面再說吧。

  他先去的玉器廠,在劉工那裡收了四塊雕好的玉器。

  雖然隻有四塊,但個頭都不小,一副玉镯,一個拳頭大小的把件,一塊平安無事牌,還有一尊十來厘米高的玉佛。

  玉質都非常好,現在劉工名氣大,廠裡也能送來一些略微大塊的料子。

  “知道你喜歡收集這個,好材料都給你留着呢。”劉工把這四件東西擺在桌子上讓李龍看。

  外面有人在櫥窗裡挑玉器,李龍是唯一一個被允許進來的。

  李龍自然高興,也沒講價,花三百塊錢收了這些玉雕。

  “玉料開始漲價了,”劉工有些不好意思,原來這樣的四塊玉雕可沒這麼貴的。

  “以後玉料的價格會越來越高的。”李龍并沒有在意,“現在能囤就囤一些吧。”

  和劉工聊了幾句,後面廠裡有人找,李龍便出來,找地方吃了中午飯,然後便去了農學院。

  李龍這一次到農學院,給吳教授帶了三袋東西。一袋是大哥家收的打瓜籽,一粒粒都是壓平的,還有一袋是昨天晚上楊大姐幫炒的花葵。

  第三袋,就是四小隊産的米了。雖然烏城周圍後世最出名的是米泉的米,但實際上四小隊的米在小範圍裡比米泉的米更出名一些。

  甚至于後世有些人測試說這裡的土壤富硒,真假李龍不知,隻是知道原來的米好吃。

  門衛在李龍登記後就把他放了進去,還熱情的給他指了吳教授辦公室的位置。

  李龍到辦公室門口的時候,吳教授正在和同事讨論着什麼,注意到門口的李龍後,她笑着站了起來。

  同事好奇的看着李龍,吳教授就給他介紹:

  “這位是瑪縣的李龍,我原來在種子公司的時候,他找我買過打瓜籽,後面種的不錯,挺有想法的。”

  吳教授招呼李龍進來,她的同事便笑着離開。

  李龍把東西放下,吳教授也挺有興趣的看着。

  “這是打瓜籽,今年種的也算豐收,不過明年就不種了。”李龍說道,“這個是花葵,昨天才炒的,味道挺香的。還有這個……”

  李龍把米袋子打開,一股子新米的香氣撲鼻而來:“這是我們小隊種的大米,雖然不出名,但味道很好。”

  “好好好,謝謝你啊。”吳教授也沒客氣,都收下了,“打瓜為什麼不種了?”

  李龍便把情況說了一遍。

  吳教授聽完,有些感慨的說道:“現在農民信息不暢,想種經濟作物賺錢,又不知道哪些比較符合市場需要,這種跟風式的種植,真的就很容易傷農。”

  李龍也點點頭。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初才算停下來,那時候整個鄉裡基本上都種了棉花,也無所謂跟風不跟風了,反正大家都一樣。

  “那你們明年打算種什麼?”不種打瓜,經濟效益自然也就沒了,種糧食除非面積足夠大否則也不賺錢。

  這一點吳教授肯定是清楚的。

  “打算種花葵。”李龍說道,“我們那邊有許多鹽堿地,目前還沒開發出來,雖然分的地比其他村要多一些,但想要大規模種植,目前還不行。”

  “鹽堿地咱們南北疆都比較多,”吳教授說道,“目前還沒有特别好的整治辦法。排堿溝你們知道吧?”

  “知道。”李龍說道,“我打算養殖一些牛羊,隊裡給了我一塊鹽堿地,我就打算整治一下……挖排堿溝是一個辦法,我想着能不能搞個針對性施肥,就比如測量土壤的那啥物質,然後有針對性的進行施肥,這辦法可行不?”

  現在測土施肥的名詞還沒出來,李龍不好直接說出來,畢竟他是外行,所以就隻能解釋一下。

  吳教授眼睛一亮,然後思索起來。

  李龍也隻是提一提,這方法提前了二十年,也不知道能不能行。

  目前北疆有化工企業,化肥方面問題不大,隻是要進行精細化操作,就不容易了。畢竟測土施肥需要把每一塊地的土質都要研究一下,這樣的話挺耗費人力物力的。

  不過如果把這個當科研課題的話,倒是一個不錯的項目。

  這也是李龍過來找吳教授的原因之一。

  “小李啊,你這個思路是非常有用的。”過了好一會兒,吳教授擡起頭來說道,“我不是專門搞這個的,知道一點兒,不過我給你介紹一個人,你先坐會兒。”

  說着吳教授就出去了。

  她走的有點急,門也沒關,能聽到腳步聲很快。

  李龍想着,這回吳教授會請來的是誰?

  過不到二十分鐘,腳步聲傳過來,李龍走到門口,看到吳教授和一位五十多歲的男人走了過來,兩個人邊走邊說。

  那個男人頭發有點秃,李龍眼尖,能看到他手上還有泥土,衣服上也沾着有泥點子,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裡的農民過來了。

  兩個人走到這邊的時候,吳教授指着李龍說道:

  “這個就是提出想法的李龍。小夥子雖然年輕,但很有想法,我覺得你可以和他聊聊。”

  然後吳教授對李龍說道:

  “小李啊,這位是我們學院的羅教授,從事農業研究已經二十多年了,專注于土壤方面的,你的想法可以好好和他說一下。”

  “小夥子你好!”羅教授很熱情,“我聽老吳說你的想法,真不錯,走,到我辦公室好好聊聊!”

  李龍便和吳教授道别,跟着這個羅教授去了他的辦公室。

  就在隔壁不遠的地方,不過剛才吳教授顯然是不在辦公室裡。

  “我在學院裡搞了塊實驗田,剛才在田裡忙活着。”羅教授一邊開門一邊給李龍解釋,進屋後他指了指木沙發說道:

  “來,小李同志,坐。”

  給李龍倒了水之後,這羅教授主動問了起來。

  李龍便把自己所知的關于測土施肥的相關知識說了一遍。

  他知道的也不是很多,畢竟後來合作社成立後,開始還讓他們這些股東幹活掙錢,後來利用的化肥、除草劑和種植方法越來越先進,棉花都已經不需要人工除草了,他們也就不再去管怎麼在先進科學方式下種地了。

  所以知道的關于測土施肥的知識大都是道聽途說,隻知道個大概。

  但就是個大概,也讓羅教授眼睛一亮,取出紙筆不停的記錄着。

  “小李啊,真沒想到你一個農民在這方面能想的這麼深。其實在農業方面有針對性的施肥一直有研究,隻不過大家研究的是大方向上的,你說的這種小塊細節方面的,目前還是空白。這可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方向,有針對性的施肥,符合咱們黨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’的原則方針,是個好辦法!”

  李龍笑了,教授就是不一樣,把這個也能和原則性的問題扯上。

  但人家是專家,這方面肯定是比自己厲害的,就細細聽吧。他還真想着把自己的那塊鹽堿地好好整治一下,最好不是特别大動靜的。

  當然,如果能整治的話,那四小隊邊上幾千畝鹽堿地,就有大用了。

  提前用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